生平年表
1873 年
高更開始繪畫,並收藏印象派畫家作品。 高更早期的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影嚮下畢沙羅的作品。
1880 年代早期
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 ,賦予畫面顫動的韻律特質,色彩仍很拘謹。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例如以鮮亮的藍色畫陰影,以紅色畫屋頂,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1888 年二月
他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橋,結識了貝納﹝Bernard﹞。貝納的一些觀念受到高更修正和潤飾,而形成今日為人所知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運動的理論基礎。貝納排拒庫爾貝﹝Courbet﹞的寫實方式,主張拓展印象主義領域,乃朝著另一新的方向探索。貝納與高更雙雙尋求新的表現力量。他們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徵,以捨棄細節及特徵,並經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現印象、觀念和經驗三者的綜合。高更於是走出了印象派畫家那種瑣碎的光影、固定短暫景象的意圖、以及對文學借喻的逃避。
1889 年
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時,他的畫呈現最簡潔的形式,色彩強烈,背景簡化成節奏起伏的形態。此種現象可見於「黃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高更對於熱帶樂土的懷想,致使他於
1891 年抵達大溪地,並停留至 1893 年。
該地的美與神秘,令他深深著迷。他非但捨不得離開,更去探尋那片原始、未開發的純真。他把「野蠻人」理想化,認為是受本能引導、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創作的泉源。此時,高更已不再使用補色。他變得喜歡並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將靛藍當作黑色使用。儘管此時畫作在色調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來得陰沈些,但是在構圖上卻變得更為直接而大膽。這些作品同時具有壁畫的風格與份量。
1901 年
前往馬貴斯群島。儘管一時極端的消極,高更卻在此段期間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潑鮮明、最富想像力的作品。
作品賞析
戴無邊帽的男子 Man in a Toque
1875-77 46.67 x 38.42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高更夫人 Mette Gauguin 1878 115×80.5cm 油彩,畫布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885 65.2×54.3cm 油彩、畫布 悲慘者的自畫像 黃色基督 1889 畫布,油畫 92 x 73 cm 諾克斯藝術館 靈魂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到何處去? 阿利斯康的景色,阿爾 1888 92×73cm 畫布,油彩 巴黎 奧塞美術館
1889
Oil on wood
79.6 x 51.7 cm (31 3/8 x 20 3/8 i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1892
Oil on burlap mounted on canvas
28 1/2 x 36 3/8 in. (72.4 x 92.4 cm)
1897
Oil on canvas
54 3/4 x 147 1/2 in.
佈道後的幻覺
1888 73×92cm
畫布,油彩
愛丁堡
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午休 大溪地 1891~1892 87×116cm 畫布,油彩
戴芒果花的大溪地年輕姑娘 1899 畫布,油彩 94×72.2cm 紐約 大都會美術館
作品總覽
1876年 《維羅弗來的景色》入選沙龍 1880年 完成《裸體習作》 1881年 完成《室內阿莉奴˙高更》 1884年 完成《穿晚禮服的的梅特˙高更》 1885年 完成《曼陀鈴與花》、《自畫像》、《狄耶普附近港中之船》 1887年 完成《熱帶植物》 1888年 完成《亞爾的風景(阿里斯康)》、《夜間咖啡店(紀奴夫人)》、《天使與雅各的格鬥》 1889年 完成《柵欄》、《早安!高更先生》、《美麗安琪兒》和《黃色的基督》 1891年 完成《海邊兩少女》、《大溪地的山路》、《馬利亞啊!我向你致敬》 1892年 創作《諾亞˙諾亞》、《獻給阿利奴手冊》 完成《大溪地裸女立像》、《市場》、《精靈在注視》 1894年 完成《不列塔尼的水車》 1896年 完成《美麗的女王》、《在哥爾哥塔》(自畫像) 1897年 創作《我們從何處來?…》完成《永不再》 1898年 完成《白馬》、《祭典的準備》 1902年 開始執筆著述《芳香的土地》等。完成《野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