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所出了一題考題,請同學評論以下圖片,相信同學對於此圖十分陌生,其實,他是膠彩界的最有名的畫家之一--林玉山先生所繪。
林玉山先生是台灣有名的膠彩畫家,自小便學習水墨的民俗繪畫,後赴日本東京川端學校修習日本畫科,1927年返臺,因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而聲名大噪,與同輩畫家陳進、郭雪湖並稱為「臺展三少年」。
林玉山先生受「嘉義郡蔗作改良品評會」所托,於1936年繪製了此幅「蔗作改良,二十五萬斤」海報,他透過膠彩畫筆將兩旁枝幹挺拔、葉片翠綠的甘蔗叢忠實呈現出來,代表蔗作改良品種的優良成果。除了植物以外,林玉山先生並透過細膩的工筆技法,將蔗農村姑的打扮描寫得既樸實又典雅,透露著台灣當時農婦的形貌與其隱含的時代角色,深具美學與社會圖象的多元意義。
台灣膠彩畫小檔案:
在臺灣,膠彩畫的歷史被認為可以上溯到中國的工筆重彩技法,這種繪畫方式在唐朝傳到日本,演變成為「大和繪」,後又發展成為「四條圓山派」。明治維新之後所產生的日本畫,可說是在這個基礎中發展起來的畫種。後來,因為日本畫也加入了西洋的寫實技法。
臺灣的膠彩畫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由日本傳入這種繪畫方式,因此在當時的美術展覽,如:「臺展」與「府展」,被歸類為「東洋畫部」。戰後,開始舉辦全省美展,設立西畫組與國畫組,膠彩畫被歸類至國畫組當中。然而因為當時台灣人剛從日本統治下解放,對於東洋一詞頗為排斥,又因媒材有異而認為不該劃為國畫部。有感於「東洋畫」名稱牽扯地域觀念,過為敏感,1977年(民國五十一年),林之助教授提出「膠彩畫」一詞取代之前的說法,擬用材質定名,避免無謂的爭議。1979年,省展恢復國畫第二部的設置,1982年省展,國畫第二部改名為「膠彩畫部」,膠彩畫一詞始告確定。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首開膠彩畫課程,使臺灣膠彩畫的教育開始走入學院美術教育。
林玉山與郭雪湖、陳進並稱「台展三少年」。
他們都是台灣膠彩有名的代表畫家,但有「台灣膠彩之父」之稱的是林之助。請同學不要搞混了喔!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東海膠彩組學姐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