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曼2色面(域)繪畫 Color-Field Painting

又稱為抽象以後的抽象
色面繪畫起源於1960年代,
色面藝術在60年代流行,80年代受到大眾肯定
色面繪畫是 藝術上的 享樂主義 與 純粹美感追求的美學形式,

代表畫家:
紐曼(Barnett Newman)、諾蘭德(Kenneth Noland)、路易士(Morris Louis)等。Morris Louis 路易士,在其1960年的作品「阿爾法」與「貝塔」系列,畫面兩側均呈斜角滴流恍若面紗的彩帶造型,達到色面繪畫兩大分支:硬邊與色面模糊的統合,確定了他在現代藝術上的領域。
路易士在1953年與格林柏格及諾蘭德參觀紐約女畫家法蘭肯瑟拉(Helen Frankenthaler)的畫室,對她將色料倒進畫布的技法頗為感動。
帕洛克的滴流技法,也影響了路易士的藝術創作。

色面繪畫特徵:
藝術形式強調 單調與重覆,色面繪畫揚棄了筆觸與肌里所造成的主觀情緒,希望以色面凌駕造型,路易士的偶然形加上線形設計 的主觀造型,畫面分為二部分,一是佔據空間角落的色帶,一是主要留白的中央地帶,鮮豔明亮的色帶如同簾幕般揭開畫面的空白,真正的「圖」,實則在於空白處。
對於彩帶的處理,路易士是延續了「行動繪畫」的精神,他把調好顏色的壓克力倒進畫布,用顏色渲染傾斜中的棉質畫布織維,乾後再倒另外一色,使色與色重疊暈染,因畫面摺面的痕跡,而產生交織面上的含糊間隔效果。
色面繪畫是一種 完全脫離「個性」的表現形式,連「筆」都刻意不用,放棄手繪過程,形與色的旋轉變化 造成 畫面空間視覺需求,形與色的獨立,呈現出 平坦與裝飾。

沿 革:
色面繪畫的藝術精神是針對著1960年代的 虛無與浪漫而產生。
藝術家的作品,無憂無慮,對社會冷漠而不關心,在格林伯格的 形式主義美學 理論下,用最嚴肅的藝術理論 包裝了最單純簡單的藝術創作。
路易士系列作品的名稱並沒有採用抽象繪畫的方式 自由心證的「無題」,是以「Alpha、Bata、 Lambda」等希臘文中的字母代之,字母只是一種編號,繪畫作品系列除了滴流粗細效果不同之外,並具有現代主義與純粹主義 的現象,色面繪畫後來成為普普藝術的精神主軸。

紐曼

誰怕紅黃藍,紐曼,1966年

Morris Louis  

 「阿爾法」與「貝塔」,路易士,196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的頭像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Go9design 郭九設計教育中心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