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姆設計學院重要創始人之一–馬克斯‧比爾(Max Bill)
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年12月22日 – 1994年12月9日) 生於瑞士,是一名建築師、 藝術家、雕塑家、畫家、字體設計師、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他也是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的先驅。
1927-28年在包浩斯學院就讀。師於約瑟夫‧阿爾伯斯、拉斯洛‧莫霍-納吉、保羅‧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主要是在「自由藝術(free art)」領域,他們也都為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作出了貢獻。
1929年回到瑞士蘇黎士,成立了工作室「bill-reklame」。
1936年,比爾採用並公開宣佈了「具體藝術」(concrete art)一詞,它首先是由提奧‧凡‧托伊斯堡作為對「抽象」一詞的修改而提出的。
1950年,比爾參與籌建德國二戰後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這所學院以符號研究學而文明,同時也因為他持續的設計探索和在平面設計上的國際聲譽,因此被推選為學院的校長。這所學校在1968年關閉。但他的理性設計思想也逐步通過學院而廣泛影響,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他在1950年在烏爾姆的山坡上設計了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建築,並為這所學校設立了創意設計的課程,目的是把包豪斯的工作連接起來和追求相似的目標。 這個學院的建築是他最重要的建築作品,他的設計是基於一種複雜的關係,存在於一些不引人注意、幾何式的優雅的結構間。從外部看,建築物嵌入在傾斜的坡地上;然而在內部中,個別單位或『集裝箱』群聚在兩個中心區。
1962年Max Bill為德國榮漢斯鐘錶品牌設計了幾款機械表,其中Chronoscope精密計時表尤為經典,簡約卻具有強烈吸引力。簡約風格與精準比例的極致優雅,反映出設計師對於美感比例的敏銳度,以現代精神風格與易讀性解讀「時」與「分」之間的關係。
比爾在設計上,比爾繼承了構成主義和包浩斯的思想,他把各種平面設計因素,包括字體,插圖,照片插圖,標誌與圖案等,以一種高度秩序化的方式安排在平面上。他重視設計的一致性與統一性,他經常使用一種無裝飾線體——阿克茲登格洛特思克字體,在以數學比例的標準比例的基礎上進行版面編排。作品的特色為結構上的清晰與比例上的精準。
比爾認為具體藝術是:"努力用可感覺和可觸知的形式再現抽象的思想"。比爾對數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進行過深刻的研究,他認為: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安排,繪畫或雕塑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堅持把康定斯基和馬列維奇的精神作為具體藝術的根源。他甚至要求藝術的創作原則應該處於一定的數學規律之下,這樣,才能確保其創作原則的可操控性。他認為,數學規律是藝術的一種必需的援助,只有通過數學規律,藝術家純粹的心理世界才能最終獲得其藝術語言的形式外衣。
平面設計作品,1949
平面設計作品,1967
平面設計作品,1968
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1962 Junghans 機械腕錶
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
雕塑作品,1991
烏爾姆設計學院建築,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