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飯店(The Ark)
面對不斷上升的溫度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俄羅斯建築公司雷米工作室(Remistudio)建構了一個能在水上自給自足的飯店「方舟」(The Ark)。這個飯店的建物面積約2900平方公尺,最多可容納1萬人,同時設計團隊指出興建將會快速且簡易,主結構3到4個月即可搭建而成,費用也應與節能環保房屋不相上下。
飯店的屋頂採用與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相同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抗壓性極佳而無懼地震,透光性強故白天也無須開燈,還能夠利用雨水自動完成清潔。而除了淨化空氣同時作為食物來源的溫室,太陽能板、雨水收集系統、風力和熱力儲存槽也是身為末日建築的基本配備。
清水TRY2004大都市金字塔( Shimizu Mega-City Pyramid)
「人口」將是人類未來生存的一大問題,斯坦福大學的義大利建築師丹特•比尼便設想於日本東京海灣建造一座「超級金字塔」,其正式名稱為「清水TRY2004大都市金字塔」( Shimizu Mega-City Pyramid),它高約2004米,總占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是埃及的吉薩金字塔的12倍,可同時容納75萬人居住。
這個大金字塔的地基是36根巨型柱墩,當中包含了55個由下而上堆積的小金字塔,每個小金字塔外部骨架上都有座30層高的大樓,就像是大樹上結出的果實,人們住在裏面將與住在地面上的公寓無異。此外,整個大金字塔的管道都是中空的,它們擔當了街道與高速公路的角色,而每根管道的交接處就是一個交通網絡的中轉站。大金字塔同時是座自給自足的生態城,在外部表面塗上光電感應薄膜就能吸收太陽能發電,而海水中的水力與藻類植物也是電力來源。
「超級金字塔」目前仍處於構想階段,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大金字塔自身的重量非常驚人,用現有的普通建築材料來建造,很有可能尚未建成就已經坍塌。
儲油罐之家(OIL SILO HOME)
比起人口問題,電影公司更愛使用「喪屍」作為末日主角。建築設計公司Architects Southwest 曾於2010年發起「第一屆喪屍避難所設計大賽」,其中由PinkCloud團隊設計的「儲油罐之家」(OIL SILO HOME)獲得了第二名,第一名則是供1至2人使用的攜帶式住宅,不過,這個儲油罐之家最多也只能容納8個人。至於選擇儲油罐的原因是,目前在全球共有52000個用於儲存壓縮的液態天然氣的儲油罐,但隨著天然氣越來越稀少,大量的儲油罐也處於廢置狀態。儲油罐有良好的防水與防震性,球狀外形不易攀爬,外殼也不易積存沙子和雪,大大減少了所受壓力。
就如同其他的末日建築,「儲油罐之家」同樣是個完全獨立的生態系統,除了太陽能,在它的頂端、廚房、溫室和土壤堆肥區各有臺風扇而能使用風力發電,另外還有踏板動力發電站,也能夠利用人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動能。當然,這裡也有個能種植大豆、小麥、燕麥及各種蔬菜的溫室,溫室的植物提供新鮮空氣,在儲油罐的核心則有個有機廢物循環網路,最終能夠用來給農田施肥。身為對抗喪屍的建築,「儲油罐之家」選擇較為消極的防衛策略,唯一的武器是用人的糞便為燃料的旋轉火焰噴射器。
紐奧良生態建築棲息地(New Orleans Arcology Habitat,簡稱為NOAH「諾亞」)
這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建築簡稱為「諾亞」,修造目的是抵御「颶風」的侵襲,它有大小商場、8000個停車位、文化空間,學校,市政設施,政府機構,以及衛生保健設施,設計佔地約2.8平方公里,能夠容納2萬套住宅,也就是約4萬人居住。
「諾亞」可浮動的地基與中空主體結構,設計目的就在將颶風的襲擊降到最低,且建築內的交通主要通過水平或垂直的電梯完成,換句話說它也是座步行者的樂園。其他的環保設計,還有風力渦輪,淡水再利用和儲存系統,空中公園加熱和制冷管道,被動式玻璃幕牆,污水處理,太陽能列陣還有建在河里的水里發電渦輪。
末日避難所(Doomsday shelter)
真正的末日建築能解決所有問題,美國堪薩斯州商人兼建築師賴瑞荷爾(Larry Hall)的「末日避難所」(Doomsday shelter),整棟建築共14層深入地底下,號稱能抵抗恐怖攻擊、地震、恐怖傳染病,甚至不怕核爆與太陽風暴。
「末日避難所」利用厚達2.74公尺的混凝土牆建成,其中7層規劃成為公寓,其餘樓層設置游泳池、電影院、圖書館,醫療中心、學校、室內農場、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電板,並儲備了5年份的乾糧與飲水,可供70人活過5年。這裡的每層公寓出租價高達200萬美元,不過據了解,目前只剩2層空房可供選擇。
那麼,暫時不管未日會面臨的真正問題,假設真的有世界末日,你對哪一棟建物會比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