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設計-建築史 設計史 建築考試
-----------------------------------------------------------------
學習空間設計的同學是否對於中國傳統屋頂形是感到疑惑呢?
在這裡為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
中國傳統屋頂不僅具有遮陽蔽雨的功能,
同時還可以顯現出屋主的身分地位,
尤其在過去君主專政的時代,
不同階級還有其相對應的屋頂形式,
一點也踰越不得。
中國傳統屋頂的主要形式,由高至低分別為:
- 廡殿,宋朝別名「四阿頂」,清朝別名「五脊殿」,日本稱「寄棟造」
- 歇山,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 攢尖,宋朝時稱「撮尖」、「斗尖」,清朝時稱「攢尖」,日本稱「寶形造」
- 懸山,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出山」,日本稱「切妻造」
- 硬山
- 卷棚,又稱元寶頂
廡殿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建築。
後來廡殿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唐朝時尚可見於佛寺建築,至清朝時期,廡殿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最為尊貴。
廡殿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
重檐廡殿故宮太和殿
歇山的出現晚於廡殿,其樣式最早可見於漢闕石刻、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等。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宋、元時期,歇山大為流行,主殿開始改為重檐歇山式,明代時重檐歇山更廣為運用到殿宇建築,超越單檐廡殿,成為僅次於重檐廡殿的最高等級建築樣式,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
歇山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其上半部分為懸山或硬山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的樣式。
單檐歇山 智化寺大殿
攢尖的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在日本則常用於茶室。
攢尖有單檐、重檐之分,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樣。中正紀念堂為八角攢尖,天壇祈年殿為圓形攢尖。
八角攢尖 中正紀念堂
圓形攢尖 天壇祈年殿
懸山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等級僅高於硬山,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懸山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兩側屋頂的檁伸出山牆外,並加博風板保護,故名懸山。
懸山日本民居
硬山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才得以大量採用。
硬山等級最低,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或硬山。
硬山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最大的特點就是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硬山 瀋陽故宮崇政殿
卷棚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及歇山卷棚。
卷棚多用於園林建築,在宮殿中多用於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都採用了卷棚頂,以表現此為離宮,和正式宮廷相區分。
懸山式卷棚 頤和園蘇州街
參考網站:1.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4%BC%A0%E7%BB%9F%E5%B1%8B%E9%A1%B6
2.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A%91%E6%AE%BF%E9%A1%B6
3.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D%87%E5%B1%B1%E9%A1%B6
4.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4%92%E5%B0%96%E9%A1%B6
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2%AC%E5%B1%B1%E9%A1%B6
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1%AC%E5%B1%B1%E9%A0%82
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7%E6%A3%9A%E9%A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