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設計師集錦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彼得‧巴赫倫斯(Peter Behrens1868~1940)被稱為「現代工業設計之父」

1886~1891年間於漢堡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後改行學習建築。1993年巴赫倫斯加入「慕尼黑分離派」

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與設計師所組成的「七人團體」,1907年成為DWB的重要領導者,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

1909年設計建造的AEG工廠,被視為第一個真正的現代建築,同時AEG的企業識別系統,亦由巴赫倫斯設計出來

是世界上第一套CIS,而格羅佩斯、柯比意、米斯文德洛都曾經在巴赫倫斯設計事務所工作過。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瓦奧圖(ALVAR AALTO)在1898年出生於芬蘭中部Kuortane(庫砍坦)的Ostro-Bothnian村落,從小生長在鄉村,受自然環境的薰陶,藝術家的氣質加上活潑浪漫的個性。 隨後搬遷至Alajarvi,母親Selma Hackstedt Aalto1903年在此過世。奧圖的父親,J.H.Aalto 政府機構的測量員,於1907年再婚,全家遷至芬蘭中部城市 Jyvaskyla , 奧圖在此唸師範中學,暑期陪同父親到處作公務的旅行,1916年進入赫爾辛基綜合技術學院,受業於Armas Lindgren Lars Sonck。他的建築事業起步的很早,在還是學生時,就為他的雙親在家鄉阿拉雅未Alajarvi設計一棟住宅。1920 年初期,他首次獲得一個決定性的機會,就是設計展覽館。此種設計最大的要求是創造視覺上戲劇化的空間,這方面奧圖有他獨到之處,在他日後事業中也佔有極大的份量。1921年畢業後曾希望進入瑞典建築師Gunnar Asplund事務所,可惜未能如願,遂在A. Bjerke事務所參與1923 Goteborg世界博覽會的會議廳設計案。1922年在 Tampere完成了幾棟工業展覽的房子之後他的才華不僅限於建築設計,更及於家具、織品、玻璃器皿等工業設計,以及居住、城市、區域計劃等廣泛的設計觀念。早年國際間,認為工業化、標準化及大量生產的結果湮沒個人的藝術表現及區域的特色,但奧圖使建築融合感性和標準化,再次表現出建築的有機性。1923年奧圖在 Jyvaskyla 自己開業,除了承攬當地的工程之外,也參與芬蘭國內的競圖。1924年與建築師Aino Marsio締結連理,奧圖早期的作品受到AsplundRagnar Ostberg的影響。

        1927年奧圖獲得西南農業合作大樓(1927-29)競圖案,遷居 Turku, 為早期的瑞典首都,主要的文化中心,使奧圖與外界廣泛的接觸,對日後影響極大,結識Erik BrtggmmG.AsplundSven Markelius , 並與歐洲大陸的前衛運動有所聯繫。1928年的 Paimio肺結核療養院,確立奧圖第一個成熟期(1927-34)機能主義風格。奧圖出席1929年的 CIAM ,並經常遊歐洲大陸,成為芬蘭新建築最知名的人士。在Turku(1927-33)的六年期間,奧圖設計了一連串的建築物使他獲得國際聲譽,由西南農業合作大樓開始擺脫掉古典風格,在  Turun Sanomat報社大樓(1928-30)開始朝向國際樣式的機能主義,融合了柯布的建築五項原則,Turku標準公寓 ( 1929 )Paimio 肺結核療養院(1929-33), Turku 700週年展覽會 ( Bryggman合作1929)除了機能主義的原則之外,奧圖的作品也表現蘇俄構成主義與荷蘭風格派的影響(也受Johannes Duiker, Andre Lucat以及Laszlo- Moholy-Nagy的影響 ) 1933年奧圖事務所遷往赫爾辛基以便獲得更多業務,同時也便於Viipuri市立圖書館的監工(1927-35)。這段期間的案子:Munkkiniemi郊區的自宅與事務所(1934-36),  1937  年巴黎展覽會的芬蘭館;1939年紐約萬國博覽會的芬蘭館;Mairea 別墅(1937-38);位於Sunila的工廠與工人住宅(1935-1954)受到工業家Harry and Maire Gullichsen的支持,使得奧圖進入芬蘭工業圈,建造了許多工廠與工人住宅(  Ahistrom  Stromberg 公司 )1935年在 Maire Gullichsen與 Nils Gustav Hahl的協助下公司,Artek公司成立專門生產奧圖設計的家具、工業產品與玻璃製品。1930年代中期開始奧圖的作品表現出更觸覺性、浪漫性、肖畫性,主要是對芬蘭風土建築的關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出屬於個人的風格。

    戰後在William Wurster的情誼幫助下擔任M.I.T.adjunct Professor1946-48),1940年亦曾任教M.I.T.Baker Hourse 1946-1949)第一任太太Aino1949死於癌症。1953年與建築師Elisso Makiniemi再結連理。 1945-60年早期是奧圖最多產的時刻,開始以紅磚、鋼、木材塑造出芬蘭的特質。Saynatsalo市政廳(1950-52), Jyvaskyla的師範學院(1953-56), HelsinkiPublic Pensions Institute1952-56), Rautatalo office Building1953-55),House of Culture1955-58), Otaniemi工技學院(1956-64)配合地景與基地的量體,材料與質感的並置,豐富的造型,運用自然光線,追求精緻的細部(燈飾、扶手、門把)展現出奧圖的成熟設計。1953 Muuratsalo的夏季別墅,1955 Muukkiniemi的工作室,Saynatsalo市政廳與Helsinki文化中心的廣場,Tyvaskyla師範學院的廣場如同室內中庭以戶外內庭整合整個建築群。奧圖晚年的作品從Vuoksenniska教堂(1956-58)開始又重返較明亮、光滑的表面材料,在主題上與以前的作品(光線、蜿蜒性、中心性、觸感性)仍一脈相承融合了古典與浪漫的風格,超脫了單純的有機和幾何元素。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Seinajoki的市政中心(1958-65, Wolfsburg的文化中心(1958-63), Finland Hall1962-65), Rovaniemi圖書館(1968), Riola教堂(義大利)1966-78), Alajarvi市政廳(1969), RovaniemiLappia House1975),JyvaskylaAalto美術館(1973),Lahti教堂(1978)由於奧圖的參與漸減在細部上不及以前精彩。奧圖於1976年逝世,留下了豐富的建築語彙,作品表現出對光線、空間、質感、尺度、造型、曲線性以及人的活動和運動。奧圖相信建築是一項肯定積極的活動(an affirmative act),建築師就是要設計與建造,透過對設計的盡心盡力,奧圖成功地創造了符合人性,令人感動的建築物。

      在新建築運動發生前,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及波羅的海諸國的北歐,及擁有深遠的建築傳統,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最特殊的芬蘭,因為是文明傳播終站,及東西雙方影響力的交會處,而更具其民族的特色。廿世紀芬蘭成了獨立自由的國家後,強烈的國家意識促使建築界致力追求能夠代表芬蘭的建築造型。阿瓦奧圖正是在這種這氛圍中孕育的建築師, 結合傳統的芬蘭與現代的工藝技術,創造出一種國際性的新建築語彙,不但合乎機能主義的特質,也表現出許多人文主義的特質。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岡德仁(Tokujin Yoshioka) 

吉岡德仁出生於1967年,1987年在Shiro Kuramata任職,自1988年起就一直在Issey Miyake服務,於2000年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師事務所。
他與Issey Miyake在許多項目合作了幾乎快20年。
著名項目包括為
ISSEY MIYAKE設計商店A-POC
ISSEY MIYAKE在巴黎 「Making Things」的陳列展示
吉岡德仁也曾為義大利個人化居家生活品牌「Driade」設備做設計,變換整個空間,成為一個具有未來主義感的日系花園。
其他設計包括有Robot Meme的空間展示,Hermes窗戶的安裝陳列,Yamagiwa燈具「Tofu」以及為Swarovski -「星塵Stardust」水晶宮殿設計具未來感之枝形吊燈。 
在2006年的秋天,Tokujin Yoshioka出了一本名為「Tokujin Yoshioka design」的設計大作,由Phaidon Press.出版。
Tokujin Yoshioka榮獲過許多’獎’項,日本Newsweek 雜誌選為世界百大最受推崇人物之一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cob Jensen
一位設計界的傳奇人物。過去的50年當中, 設計超過500種產品,得到超過100個設計大獎。
Jacob Jensen,1926年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丹麥最具代表 性的工業設計師。透過他獨特的設計理念『 Design is a language understood by everyone. 』(設計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 理解的語言), Jacob Jensen 的設計語言是原創的,更是簡單 而經典的。 
Jacob Jensen一生得到超過100個設計大獎,1999年更被選入50 大丹麥名人堂( Great Danes ),光是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就有超過19件Jacob Jensen的設計作品。
Jacob Jensen被視為是20世紀 Original Form設計風格的宗師,他保留了眾多設計中的一些好作品,搭上自己設計公司的品牌 ,成了 Jacob Jensen 這個牌子。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秀和(ていしゅわ),1968年生,日籍韓裔。
畢業於武藏野造型研究科建築研究所。
其後(1996)與大學同學成立「INTENTIONALLIES」,雖然是建築事務所,但所承接的案子從建築到室內設計甚至是產品設計都有,這種跨領域的企圖,從名稱即可看出。
2001年與 TOSHIBA 的熊本浩志合作的「atehaca(原 TOSHIBA 產品頁面已關閉)」可以算是鄭秀和真正跨領域設計的先聲。atehaca系 列家電一推出即頗受好評,除去了以前功能取向的設計,開始在功能與造形上取得平衡,鄭秀和建築師出身的經驗,也造成產品外型上非常不同的語彙。
2003年的「amadana」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之作了。樸實無華、低調但極佳的質感,是日本文化與生活的體現,也正是 amadana 所追求的設計理念。Amadana 做的是「美麗的家電」,要求功能與造型的設計。其後則有與《Wallpaper*》創辦人 Tyler Brûlé 所合作的「CDT – Carft Design Technology」系列文具產品。鄭秀和認為設計是一個全方位的解決方案,而不只是單一領域的學科。在創立最初的品牌「INTENTIONALLIES」時所想做的是:誰都沒有設計過的東西他要設計;誰都沒有感覺到的東西他要感覺。所以鄭秀和在許多領域都有作品,且也都可以看到日本的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羅·莫里諾Carlo Mollino 

Carlo Mollino於1905年出生米蘭,是義大利建築和傢具設計界最為出眾多彩的奇材之一,他本身除了較著名的建築設計外, 他也涉獵了許多領域,譬如傢具與室內設計、時尚設計、劇院和電影佈景設計,Carlo Mollino是出了名了拒絕接受評論家的批論和極度不墨守成規,他表示他自己通過自身的建築設計、傢具和室內設計,得到從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實現的語言同化。

Carlo Mollino的家具設計也非常有個性,並將超現實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在1940年,應義大利設計界Gio Ponti夫婦邀請,Carlo Mollino為他們設計了一張結構簡單又獨特的椅子,使用拋光銅架構和皮革表面的座墊及靠背構成,而座墊和靠背的雙分岔造形,反映出Carlo Mollino對這種仿生物形態方面的興趣。這種雙分岔造型在他日後的作品更是經常出現,如1954年為一家餐廳所設計的餐椅,1962年為義大利杜林建築學院設計的椅子等等。Carlo Mollino設計的這些「流線型超現實主義」家具,採用極為特殊的有機外型,具有強烈的藝術特徵,就好像是動物的角一樣。這類風格其後更被稱為「杜林巴洛克風格」,不過真正的實用性質卻不大。

1951年,他為杜林RAI禮堂所做的室內設計更被認為是他設計中的代表作,其中的沙發椅更為大眾喝采,活潑高貴的造型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Carlo Mollino的家具具有創新的技術,同時又充滿著感性和慾望,他將感覺、運動和神秘注入到這些無生命的物品之中。在2005年紐約的CHRISTIE拍賣會上,Carlo Mollino為Casa Orengo所設計的桌子,以美金3,824,000元高價售出。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e Colombo不斷創新的實驗精神,使他成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他的許多經典設計單椅,至今仍有著無可抹滅的成就與創舉。
無論是世上第一把組合式、且以單一材質—塑膠倒模打造而成的原張椅子Universale
或者是,多功能合一的經典帶輪小櫃Boby Trolley;從造型、材質、到製作的技法與細節的表現,
在在都顯現 Colombo企圖創造出適用於未來環境的家具。在成為家具設計師以前
Joe Colombo是一個畫家,也研讀建築,但卻沒有受過任何工業設計的訓練。
直到1962年,Colombo半路出家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他總是在父親遺留下來的工廠,進行著各種實驗。
他充滿熱情的創意與執著的個性引領義大利設計開發新的素材,且多半是以塑膠為主。
1963年, Colombo推出他的第一張設計椅Elda Armchair單人沙發,以其妻子的名字命名,創造出一把如花苞般含苞待放的大型扶手單人沙發。
它運用玻璃纖維為底,座椅包覆真皮皮革軟墊;使得Elda Armchair造型充滿未來感,同時兼具大方舒適的功能,
因此,不可不說這的確是Colombo一鳴驚人的創業代表作。 Colombo將自己視為「未來環境創造者」,並相信好的家居設計,會使每個人舒適愉快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使得他擁有Alessi, Boffi, Kartell, Stilnovo, Rosenthal 和 Zanotta 這些著名的家具設計公司為固定客戶。
除此,Colombo 並深信除了創作者本身外,製造家具的廠商也應該擁有與他同等的熱情。
因為,唯有同等的熱情,才能將設計本身發揮淋漓盡致;Colombo說他要求的不多,他只是想要讓一切更美好而已,而熱情就是達到美好的第一個要件。
而他所擁有的熱情與樂觀,使得他在短短如曇花一現的生命裡,便已然達到他人數十年都追趕不及的卓越成就。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多俊之
1964年畢業於浪速短期大學(現大阪藝術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後曾在大阪鋁製品公司工作,負責鋁製品技術和商品開發工作。
獨立工作後,設計了當時流行的家庭用電話台,並進行了有效的促銷,結果一舉突破年銷售50萬台的歷史最高紀錄。在喜多俊之的努力下,意大利的米蘭與日本設計師於1969年展開交流活動。他設計了像一筆畫出來的“一條腿椅子”(1970),像日本方形風箏紙樣的照明器具(1971),在意大利得到廣泛好評。
在米蘭超現代設計宣言發表的1980年,喜多俊之在卡西那(Cassia)公司發表了“瞬間開啓關閉的椅子”。這種椅子可以調整靠背的角度,腳部和頭支持部可以折疊,椅身可以用各種色彩的椅罩替換,追求發揮汽車椅子的多種功能,在所有場合下滿足人們對椅子的慾望和需求,重視產品的實用性能,是日本和西方設計的巧妙結合,被紐約近代美術館永久收藏,並榮獲美國產品設計協會獎等多項國內外獎。
喜多俊之是一位在環境、空間、工業設計領域的國際舞台上活躍的工業設計師。他的作品被紐約近代美術館,以及世界主要博物館選定為永久收藏品,受到很高的評價。喜多先生一直致力於將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術和材料運用於現代設計,和資源的再利用。
喜多俊之認為:設計的藝術植根於一種平衡的創造,即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做東西時,把心融入在所做的產品內,產品就會帶有情緒,因而激發他人的情感,這樣的設計就是有靈魂的。
喜多俊之認為創意性是特別重要的。在設計以前一定要在腦子裏整理出來按照什麼方向去設計、按照什麼概念去設計,這個概念要給企業的經營者講清楚,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戰略進行設計,這對企業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設計這個工作是一個各項要素權衡、平衡的工作,各方面權衡、平衡得比較好的設計才叫做好的設計,因為設計不僅要考慮工本性、安全性、經濟性、外觀,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消費者在使用的時候是否感到舒適,保持這種平衡,讓它融合得好,這才是好的設計。
其代表作有:
世界上最早的帕斯塔(Pasty)鍋(1983)、
一吹口哨就自動跑過來的桌子“KICK”(1983)、
用現代加工方法製作的傳統漆器、具有高附加值的碗系列(1986)、
自然時空與夢幻相結合的椅子系列(1989)、
鋁廢品再利用製成的鐘錶(1989)、
能減輕疲勞的靠背半折疊的計算機用椅“ATLANTIS”(1990)、
同時表示兩個國家時間的鐘錶(1996)、
在頭部倚靠處內藏大功率喇叭的音樂椅子(1997)等。
從其作品可以看出:喜多俊之是一位把傳統因素與美相結合的新型機能主義設計師。他把大部分作品的設計方案都記錄保存起來,再次設計時調出過去的設計方案,可啓發新的設計思路。
所獲獎項有:1975年JID獎、1981年工業工藝獎,1985年每日報社設計獎、1990年Delta de Oro獎等等。1993年被評選為德國世界設計十佳。喜多俊之曾歷任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國際設計大會的審查員、審查委員長等,並擔任多處客座教授,在國外多次舉辦演講會、招待展和個人展等。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郭裕啟的相片。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o Ponti
1891年生於米蘭的Gio Ponti稱得上是上世紀義大利建築、設計界的代表,是義大利戰後設計復興的“教父”級人物1918-1921年在米蘭學習建築學。他廣泛參與了建築、室內、家具、燈具、包裝、展示及玻璃等領域的設計。 1928年起,Ponti先後創辦過《Domus》和《Stile》兩種設計刊物,大力宣傳現代設計思想,曾發表過依據功能結構重新塑造產品形態,摒棄傳統求得"真實形式"的見解。他還是義大利蒙特設計雙年展和米蘭設計三年展積極的組織者,"金圓規獎"的發起者、"設計工業協會"的共同創辦者。
工業設計
1923來自Ponti的公開首演在一个 每兩年 裝飾藝術的陳列 Monza由他的介入在組織Monza和米蘭的隨後三年一次的陳列跟隨。
1923~1930 Ponti在米蘭和Sesto Fiorentino運作在Manifattura Ceramica理查Ginori,改變公司的整體產品。 其他工業設計工作包括:
陳設品線為Rinascente百貨商店,以名義 Domus新星陶瓷對象生產: maiolica花瓶,瓷, sanitaryware (像水槽和洗手間(即。 為理查創造的那些Ginori和 理想的標準) 
椅子: 在其他中,他工作了為 Cassina designing an angular armchair, named "Distex", and the very famous 1957 "Superleggera" (Superlight) chair, which was very strong but also so light that it could be lifted up by a child using just one finger. 並且非常著名的是「交付Foglie」沙發。 
玻璃瓶: 他設計了時髦,五顏六色的玻璃瓶因為各種公司例如 Venini. 
燈: 為公司例如 ArtemideFontana Arte, Venini他創造了燈的二個類型: 那些提供非常shining,強烈的顏色和那些與最低綱領派審美,簡單和根本。 在後者之中,一个最著名是「Billia」燈, 1931年時看起來現代今天,當它為Fontana Arte設計。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orge Nelson
尼爾森的設計生涯和在20世紀現代設計中的地位,有些類似於義大利的吉奧.波奧第。兩位大師都橫跨現代設計的多領域,並有效起到多種作用,對現代設計影響也極為深遠。尼爾森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建築師,又是一位多產的傢俱設計大師,同時又多年主持傢俱產品設計營銷,並長年不斷地寫出許多文章、推動現代設計運動的發展,他堅信設計為商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產品必須要誠實無欺,認為好的設計永遠有市場。

從1941年至1944 年他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系,1946年又擔任紐約帕松斯(Parsons)設計學校室內設計系的顧問,同年他受聘接替吉爾伯特.羅德後任赫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Co.)的設計部總監,直到1972退休。在任職米勒公司期間,他成功地延聘了許多第一流的傢俱設計師加盟米勒公司,如Charles Eames、Isamu Noguchi、以及亞歷山大.吉拉德 (Alexande Griard)等,使米勒公司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傢具設計公司之一。與此同時,尼爾森開始發展他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不僅設計傢俱,還設計燈具、鐘錶、塑膠製品等工業產品。 

1975年以後他開始關注建築中的環境設計,是最早注意研究建築生態學的建築師之一。作為著名的設計評論家,尼爾森的設計思想影響非常大,並時常富有卓越的遠見。
尼爾森傢俱設計中最具創新的,可能是他對模數制儲藏傢俱系列及模數制辦公傢俱的研究,這兩種系統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影響。尼爾森的椅子和沙發設計也非常有創意,如1955年設計的「椰形座椅」(Coconut Chair,1955),如名稱所示,其設計構思源自椰子殼的一部分,這件椅子儘管看起來很輕便,但由於「椰子殼」為金屬材料,其份量並不輕。

尼爾森另一件著名的傢俱設計是1956年「向日葵沙發」(Marshmallow Sofa, 1956),該沙發主體在此被分解成一個個的小圓的效果,由十八個舒適的圓形軟墊組成,這十多個由紅、藍、橙色組成的軟墊均可拆卸出來,除了易於清潔外,也可將各個軟墊的位置交換,以保持均勻的使用度,還可藉著不同的顏色組合設計出全新的外觀,其色彩的大膽使用和明確的集合形式都預示著60年代普普藝術的到來。尼爾森對模數的鍾愛也擴展到他的沙發設計中,其簡潔的造型和自由組合的構思多年主宰著傢俱市場,60年代尼爾森設計出的家用椅、酒吧椅等都曾引起廣泛的關注。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ernando and Humberto Campana

 
是南美最著名的設計師。
出生於巴西的聖保羅,他們並非一開始就選擇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的生涯。
哥哥 Humberto 原先是位律師,弟弟 Ferdinando 則是一位建築師。兩兄弟分別都在巴西雕塑博物館

修習了工業設計的課程。1983年開始,他們一起在巴西聖保羅嘗試設計。

他們善於使用稀有材質、現成品、與工業垃圾,將之創新加以改造。好比是在窮困的鄉村製作一些手工產品,為社會的平苦階級,帶來補償與救贖的機會。他們的主要目的在於尋找巴西式設計,儘量擺脫現代理性主義統治的歐洲現代設計的影響。
Humberto(1953)學的是法律,畢業後曾短暫擔任實習律師,難忍單調乏味的內容,毅然轉業投入雕塑與飾品藝術工作,體驗動手操作的成就感;Fernando(1961)念的是建築,求學期間便常在哥哥的工作室理廝混,完成建築學業後,衡量自己偏好小尺度、多細節的主題,便與Humberto正式掛牌合組工坊。他們擅於自日常生活取材與運用現成物的設計風格,在作品的稀有性挑起了「設計」與「藝術」存在已久的論辯。

   

 

文章標籤

郭九設計育成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